若问起中国历史上的“至圣先师”,许多人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孔子。的确股票配资网站行情,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不仅记载了孔子“仁政”的思想精华,而且记录了他与弟子们坐而论道的教育过程。与我们想象中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的大学问家不同,孔子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可爱一面,不信你看↓↓↓
孔子与颜回: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如果说孔子心目中的“三好学生”,颜回一定榜上有名。虽然家境贫寒,但颜回勤奋好学,领悟力极强。面对这位较自己年轻三十岁的学生,孔子从不吝啬溢美之词:“贤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与颜回这对师生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与情谊的双向奔赴:颜回徜徉在老师传授的知识中,盛赞孔子的道德学问如高山仰止,越是钻研越觉得深邃;孔子也屡次受到了颜回的启发,常有“吾与回言终日”的酣畅淋漓之感。甚至,在孔子偶尔自我怀疑的时候,颜回这位“模范生”也能及时地给予老师心灵上的抚慰:老师您的大道太宏大了,天下之人容不下很正常。
在生活中,两人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当孔子在匡地被困、与众弟子走散时,孔子最终遇到了匆匆赶来的颜回,他惊喜地说:“我还以为你不在人世了!”,颜回回答说:“您在,我怎么敢死呢?”在得知颜回早逝的消息后,孔子悲痛欲绝地发出“天丧予!天丧予!”二人互为精神支柱、如同父子般的情感让人纷纷为之动容。
孔子与子路:相爱相“杀”的师生情
如果说孔子与颜回是模范的师生关系,那孔子与子路之间的师生关系可以说“不同寻常”。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性格直率火爆,心直口快,喜欢行侠仗义,平日中戴着雄鸡帽子、身挂猪皮宝剑,颇具个性。
对于这样一位学生,孔子又爱又“恨”。师生两个经常拌嘴互“怼”。一次,子路请教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孔子执政,孔子会先做什么。孔子脱口而出:“要先正名。”子路口无遮拦地嘲笑孔子过于迂腐。这下可把孔子气得不行。孔子当场说他“野哉”,然后立刻语重心长地向他传授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虽然如此,师徒俩却陪伴长久,互为依靠。一次,孔子感慨地说,如果我的大道行不通了,我就乘坐竹筏到海上漂泊;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足见两人的感情真挚而深厚。
对话式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论语》中的很多记载都是孔子与众弟子的对话。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他的教学并不是“填鸭式”的知识传递,而是平等对话、点拨启发式地实现教育的双向滋养。
《论语·先进》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广为流传。面对性格迥异的四个人所谈及的不同志向,孔子并没有当面驳斥,而在最后结合四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子路率直自信,孔子以“哂之”指出了他的不谦让;冉有委婉务实,孔子肯定他的能力并鼓励他要担当;公西华谦虚低调,孔子鼓励了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曾皙志向洒脱,孔子深感认同。这位平民教育家,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君子不器”的教育目标传达至每一位学生。
《论语》:师生关系的当下价值
在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孔子的教育理念,发现其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贫寒门生,孔子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不管是治国之道还是讨论道德,孔子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要做君子,要践行“仁”,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不论是志得意满还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都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离不弃、真诚相待……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有无数的人民教师践行着孔子的教育理念:张桂梅校长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体价值,以“燃灯”的无私心态和辛勤奉献照亮了无数山区女孩子的人生;97岁的叶连平老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留守儿童,他生活节俭却慷慨助学,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花光了自己三十余万元积蓄,资助了众多留守儿童;前不久走红网络的北京师范大学陈志新教授,因当下学期无法开课,便自发地录制课程并免费分享到网络,并在校内发放传单邀请大家进行“不考试”“无作业”式的无压力学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过英国社会主义者、作家约翰·威斯特的一句话:“劳动为生命之灯添油,而思想将其点燃。”一位位人民教师,就是启发思想、点燃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类灵魂的锻造师。最近,一段老师因学生使用不当词语嘲笑同学而厉声训斥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老师“超正”的价值观、有理有据的劝说让被嘲笑的同学得到了道歉,也让广大网友看到了“育人先育德”的重要性。在应试压力较大的当下,更加呼唤教师能够继续用平等的教育理念、启发式教育方法、真挚有爱的感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最终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希望今天,孔子与学生真善美的情谊还能延续,并能书写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